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老兵不死之萬年老妖精 MS-DOS

緣起 最近剛好接到修改DOS測試程式的需求,再度接觸這個認識十幾年的好朋友 大家都說Windows不好,微軟死要錢,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十幾年前的DOS,拿到現在的XP系統下面還是可以跑,對於古董程式保有相當大的相容性,如果是Linux,光要重新弄出那個編譯環境就是大問題,gcc-改版後的參數都不一樣,抓破頭也找不出問題,但是M$的保證就是不管是Win7、Win8、Win9...,你的COMs、EXEs保證都可以繼續使用,就是商業的術語Investment Protection,你的投資不會有損失,這點真的值得稱許。 目的 打造可以直接在USB編譯測試的DOS環境 準備工作 DOS開機磁片跟檔案: http://www.bootdisk.com/bootdisk.htm USB格式化工具:HPUSBFW http://portable.easylife.tw/1348 Turbo C++安裝檔案: http://www.csie.ntu.edu.tw/~cprog/Reference/TC/tc.html 安裝步驟: 1 把DOS開機片跟檔案解壓到C:\DOS,注意這邊除了必要的開機檔之外,himem.sys、emm386.exe也是不可少 2 把TC安裝到系統中的C:\TC 3 使用HPUSBFW格式化你的大拇哥,其中記得指定開機檔案目錄到C:\DOS 4 把C:\DOS裡面的所有檔案放到大拇哥裡面 5 把C:\TC整個目錄複製到大拇哥裡面 6 撰寫autoexec.bat跟config.sys config.sys 建議內容: device=himem.sys /testmem:off device=emm386.exe noems files=60 buffers=40 dos=high,umb stacks=64,512 參考文件: Autoexec.bat and Config.sys information 如何排除 Windows 內部堆疊溢位錯誤的問題

推一個好工具 Remastersys,製作LiveCD的東東

官網: http://www.geekconnection.org/remastersys/ 引用來源: http://ghostsinthelab.org/?p=896 Remastersys,一個快速製作 Ubuntu Live CD 的好物 Remastersys 是一個能夠將既有裝好的 Ubuntu, Klikit 及類似、衍生系統,直接做成 Live CD 的方便工具,將很多步驟化繁為簡。我昨天試用了一下,發現原來在 Ubuntu 底下製作 Live CD 也可以這麼傻瓜。 只要點幾下滑鼠,就可以把現有系統轉成LiveCD,非常傻瓜,非常簡單, 如果想知道背後原理的話,可以看這裡: http://www.geekconnection.org/remastersys/capink.html 不過要注意一點,筆者使用在Ubuntu 9.04時,如果沒有安裝network-manager會導致無法開機,一定要增加這套件才能讓LiveCD順利開機喔!

筆記:alc272 在ubuntu 下沒有聲音的解決方法

引用來源: http://ubuntuforums.org/showthread.php?t=1204072 解決方法: The brief instruction for ALC272 is as below: $sudo gedit /etc/modprobe.d/alsa-base.conf then add(or edit) this: options snd-hda-intel model=asus-mode4 Close gedit,then run this in the terminal alsamixer adjust volume and reset your computer.

debian as virtual box guest note

安裝GuestAddition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module-assistant linux-headers-`uname -r` (如果沒有可執行屬性的話) >>>>#cp /media/share/VBoxLinuxAdditions-x86.run /tmp/. >>>>#/tmp/VBoxLinuxAdditions-x86.run #./VBoxLinuxAdditions-x86.run 加入share folder mount.vboxsf share /media/share

RTC & CMOS 技術詳解

圖片
背景介紹: 以下文章引用自 史萊姆論壇 CMOS,(是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一種大規模應用於集成電路晶片製造的原料)是微機主機板上的一塊可讀寫的RAM芯 片,用來儲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和用戶對某些參數的設定。CMOS可由主機板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訊息也不會丟失。 CMOS RAM本身只是一塊存儲器,只有資料儲存功能,而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定要通過專門的程序。 早期的CMOS設置程序駐留 在軟碟上的(如IBM的PC/AT機型),使用很不方便。現在多數廠家將CMOS設置程序做到了BIOS晶片中,在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 就可進入CMOS設置程序方便地對系統進行設置,因此CMOS設置又被叫做BIOS設置。 早期的CMOS是一塊單獨的晶片MC146818A(DIP封裝),共有64個字節存放系統訊息,見CMOS配置資料表。 386以後的微機一般將 MC146818A晶片集成到其它的IC晶片中(如82C206,PQFP封裝),最新的一些586主機板上更是將CMOS與系統既時時鐘和後備電池集 成到一塊叫做DALLDA DS1287的晶片中。 隨著微機的發展、可設置參數的增多,現在的CMOS RAM一般都有128字節及至256字節 的容量。 CMOS存取方法: 現代PC BIOS要紀錄的資料量大,所以CMOS RAM以128 bytes為單位分成兩塊 要讀取/寫入第一塊的方式就是對IO address 70h寫入索引位址,資料就會出現在71h, 第二塊的讀取/寫入方法依樣畫葫蘆,對IO address 72h寫入索引位址,資料就會出現在73h Linux系統的實做: 由下而上的看法就是核心要安裝RTC的驅動程式,原始檔在driver/rtc/... 裝好之後/dev/rtc就會出現在檔案系統中,再透過ioctl就可以取得/設定系統時間 使用者端的工具就是date,開發者的函式就是settime()/getrime(),宣告在 中 CMOS RAM分佈圖:(取自 MC146818A Datasheet )

DIY打造雲端全系統備份伺服器(linux+pxe+tftp+clonezilla...)

前言: 內行人就知道,這個系統其實跟雲端一點關係都沒有,頂多稱得上是一滴雨水,因為只有一台server,不過概念上一樣是透過網路去提供服務,所以就趕流行的掛上雲端兩字。 那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remote boot sever加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傑作 Clonezilla (可以提供ghost所有功能,支援系統更多,檔案存儲也更彈性),讓系統備份還原從本來手忙腳亂的一堆步驟,變成插上網路、開機,之後就一切全自動的神奇程序。 除了Clonezilla之外,還加入它的好朋友Gparted,這是類似Partition Magic的軟體,可以在系統安裝後重新調整分割區大小,還有加入freedos跟memtest(從Clonezilla映像檔拿出來的) 硬體需求: Server PC x 1:當作server使用,硬碟越大越好,網路孔最好有兩個以上(內網跟外網) HUB x 1:如果要一對多才需要,一對一就不用了,但是話說回來,一對一備份還原幹麼把架構弄這麼複雜 XD Target PC x 1:當作備份還原的對象,需支援PXE遠端開機(廢話) 網路線 x n 安裝步驟: Step 1: 安裝servser的作業系統,選一個你最喜歡的,這次我選的是Debian Lenny Step 2: sevser上安裝dhcp與tftp服務 Setting up a server for PXE network booting Step 3: sevser上安裝nfs服務 鳥哥的 NFS 伺服器 Ubuntu 架設nfs server Step 4: 利用backport更新kernel以支援ext4 backports instruction Step 5: 將Clonezilla Live放在PXE伺服器上 將Clonezilla Live放在PXE伺服器上 Step 6: 將Gparted Live放在PXE伺服器上 GParted Live on PXE server Step 7: 套用syslinux加入選單功能 豬窩的教學文件 Step 8: 開機選單修飾 ( 完整檔案下載 ) Step 9: 加入Ghost/ImageX支援(未完成) PXE boot WinPE 2 (V

關於blog跟syntax highlight(續)

上次在 [轉貼]部落格手動張貼程式碼 提到一個網站可以幫你把程式碼轉成網頁編碼,這幾天繼續挖掘類似資訊,發現提供這類服務的網站還挺多的, 以下就是一個收集 online syntax highlight的網頁 ,裡面共有六個類似的網站, 至於哪一個好就自己嘗試比較一下嘍! 題外話,其中有個網站已經停止服務了,不過停止服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重點是 該BLOG的作者Gustavo Duarte 對於Linux跟程式語言有很深的研究,還有圖文並茂的解釋,想知道更多關於Linux如何開機、高階作業系統如何管理記憶體等都有很豐富的文獻,不可錯過喔!

[轉貼]部落格手動張貼程式碼

偶然間發現一個網站Online syntax highlighting, 之前我一直都是使用SyntaxHighlighter, 但是載入速度實在太慢, 換行等又有一堆問題, 還不如用貼HTML碼的方式. 這個網站有支援幾乎所有的code種類, 算是相當齊全, 也有樣式可以選擇. 更改背景色或是自動換行只要在開頭pre後面style中加上如同下列HTML就可以了..... 看來也該花時間整理一下部落格的版面了

945 xorg.conf 設定備忘

又一次安裝xwindows遇到無法進入GUI的問題 又一次是因為x錯誤偵測,把訊號往VGA送出去,明明我接的是DVI 經過一段痛苦的爬文之後,這次終於讓我搞定它了 原理:既然總是偵測為VGA有連接,那就想辦法把VGA關掉 作法:在device section明定intel的三種輸出介面,然後在VGA的monitor section把輸出屏蔽掉,這樣自然訊號就會跑到DVI去了 Section " Device " Identifier " Intel Corporation Mobile 945GM/GMS, 943/940GML Express Integrated Graphics Controller " Driver " intel " BusID " PCI:0:2:0 " Option " DRI " " true " Option " monitor-VGA " " RGB " Option " monitor-LVDS " " DVI " Option " monitor-TMDS-1 " " XXX " EndSection Section " Monitor " Identifier " RGB " Option " Ignore " " true " EndSection xorg.conf參考 http://0rz.tw/ZPGN0

Nvidia ION 平台 Debian 作業系統 安裝製作BSP備忘

OS Source: Debian Lenny(5.02) DVD HW Platform: Intel Atom330 + Nvidia ION Step 1: 從光碟安裝Debian Lenny Step 2: 修改開機參數,減少8042偵測時間 i8042.noaux=1 Step 3: 更新Nvidia 顯示驅動程式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build-essential http://www.nvidia.com/object/linux_display_ia32_190.42.html Step 4: 安裝全世界語系支援(locales-all)、中文字型 apt-get install locales-all http://blog.yam.com/wjyaries/article/20436703 Step 5: 升級系統到Squeeze(testing)版本 http://wiki.linux.org.hk/w/Upgrade_Debian Step 6: 重新安裝 Nvidia 顯示驅動程式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sudo NVIDIA-Linux-x86-190.42-pkg1.run Step 7: 重新安裝grub2 (如果dist-upgrade沒有真的正常更新到) grub-install /dev/hda Step 8: 重新安裝 gdm (如果dist-upgrade沒有真的正常更新到) apt-get install gdm Step 9: 安裝Mplayer, Smplayer apt-get install smplayer Step 10: 加入DKMS支援(讓核心升級時自動編譯其他週邊驅動程式的服務) http://linux.dell.com/dkms/ Step 11: 加入Ralink 3090 dkms driver https://launchpad.net/~markus-tisoft/+archive/rt3090 DONE 後記:Debian對於新平台新核心的支援速度相對於Ubuntu是比較保守的,所以從stab

Coreboot (LinuxBIOS) 研究報告

圖片
簡介: Coreboot前身為LinuxBIOS,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基於Linux廣大Open Source來開發的BIOS Project,可以提供更快、更穩定、更透明也更好除錯跟維護的免費BIOS,不只能用來啟動Linux,也能啟動本機磁碟的、Windows、FreeBSD或者PXE遠端開機,這也是更名Coreboot的原因,免得大家誤解說它只能拿來開Linux 相關連結: 專案首頁: Coreboot 支援的 主機板 跟 晶片組 討論區: Coreboot Maillist 研發進度: 目前出到V2版本,官網有提到V3版本,不過就像是Linux的偶數版本跟奇數版本,V3算是beta實驗版本,新開發的功能都會移植回V2,所以抓V2回來用就好 Build System 基本背景介紹完之後,開始說點技術性的東東,要Build出一個BIOS Binary有三種方法,abuild(用於自動驗證系統)、target-build(建議使用)跟make-build(利用Kernel的Kconfig技術,但是問題很多) abuild:(util/abuild) abuild不加參數就會把全部主機板設定都build一次,一個型號大概要一分鐘,全部build完大概要一個多小時吧!這就是用來當作上傳程式碼之前的驗證動作,確定新的更動不會影響其他板子 ./abuild -t intel/d945gclf 加上 -t 參數表示指定要build的目標,本例是編譯intel的d945gclf,是採用Atom跟945的組合 target-build:(target) ./buildtarget intel/d945gclf 這邊一定要指定build目標,本例一樣選擇intel的d945gclf make-build: make config 或 make menuconfig 或 make xconfig 然後make 這邊的操作比較直覺,就像編kernel一樣,只是Makefile編寫尚未完備,很多板子都不能順利build出來 深入頗析target-build Coreboot的設計團隊應用python跟yapps 2.0打造出一個全動態、分散式、自動化的build tree generater 透過在各地分散的config.

教你三招突破網管封鎖

上班族的一大煩惱就是上班時很多網站不能上, 尤其最近Facebook當紅,一邊上班還要一邊偷菜, 或者要開餐廳、開農場、養黑幫等, 遜的網管如公家機關,只會寫寫公文勸告同仁 厲害的公司就會讓你連網頁都打不開,這時候怎麼辦呢? 以下幫大家整理三招秘訣出來,脫離公司的羈絆.... 第一:SSH Tunnel 優點:頻寬要多大就多大 缺點:安裝設定複雜,需額外電腦 設定方法: http://riverhippo.blogspot.com/2009/11/ssh-tunnel.html 心得:這招已經可以應付一票公司了,不過很無奈的,敝公司防火牆過濾能力達到OSI Layer7 設定到PORT 80一樣被檔,所以對我來說沒有用,只好另覓他途,也就有了第二點跟第三點的誕生 第二:匿名代理 優點:安裝簡單 缺點:頻寬受限、連線不穩 設定方法: 匿名網路系統 - (2) JAP (JonDo Anonymous Proxy) 心得:已知有三種匿名代理可以使用,TOR、JAP跟GAppProxy,TOR的連線速度很慢,不堪用:JAP連線速度還可以:GAppProxy速度最快,但是會限制最大傳輸檔案不得超過1MB,同時有安全顧慮,用在機密敏感系統可能導致外洩 第三:Termviewer 優點:不需安裝 缺點:免費版本有使用限制,還會造成內部網站暴露,需額外電腦 設定方法: TeamViewer 4 讓遠端遙控變簡單 心得:直接穿牆不成,就繞過去吧!利用遠端遙控的原理,連線到家中的電腦再出去也是種解法,而且只要告知編號跟密碼就好了,非常簡單,也可作為遠端教學救援之用,不過根據MIS朋友的說法,開啟程式之後會在內部系統開個後門,容易造成公司資料損害,使用時請節制 以上,有其他好招也請跟大家分享喔!

似懂非懂的ssh tunnel

先說好處好了,tunnel不是什麼奇怪的東西, 他只是可以幫助你突破網管的限制跟封鎖,想連到哪就連到哪, 原理是透過一台中介的電腦,假裝連到那台中介的電腦瀏覽網頁, 但是傳送的資料是紮紮實實、亂七八糟、無奇不有的網路資料, 這樣說太籠統,像MSN、MIS封鎖的網站、無法使用的網路服務(如BBS), 通通可以包裝在偽裝的網頁封包裡面,大大方方的走出大門。 廢話說完了,來講設定步驟, 假設電腦A叫做PCHOME,有條連外的ADSL,IP是A.B.C.D 假設公司的電腦叫做PCOFFICE,可以上網 要做的事情就是在PCHOME安裝中介軟體 FREESSHD 在PCOFFICE裝偽裝軟體 PUTTY 如果要跟其他同事分享,再裝上PROXY服務 POLIPO 就醬 詳細步驟,請參考延伸閱讀: Jamyy大大的 FreeSSHd & Polipo 操作備忘 Vexed大大的 用 PuTTY 的 SSH Tunnel 瀏覽網頁 %務必要看這段% Jamyy大大寫得很清楚,但是在putty的命令行有一點要修正 本來是 putty -ssh -p 80 -D 1080 your_name@your.home-ip.or.ddns 要改成 putty -ssh - P 80 -D 1080 your_name@your.home-ip.or.ddns 就醬,祝大家都能得到自由

Nvidia ION 平台 Ubuntu 作業系統 實做 VDPAU 備忘

環境: Ubuntu 9.04 (9.10的sata偵測不到內建的HDD) Kernel: 2.6.28-16 (apt-get更新到最新版) NV Driver:190.42 ( NV官網下載連結 ) Mplayer:終端機下輸入Mplayer不帶任何參數 2.1.0~rc3+svn20090904-0jaunty2 r29643( Launchpad最新版本載點 ) 平台設定: 加入i8042.noaux=1到/boot/grub/menu.lst以避免開機偵測的冗長等待 到System->Preferences->Appearence裡面,把Visual Effects關掉 驗證安裝: NV Driver:主選單 Sysyem->Preferences->NVIDIA X Server Setting Mplayer VDPAU: 輸入以下終端指令播放XXX.mpg,同時觀察cpu 使用狀態 mplayer -vo vdpau -vc ffmpeg12vdpau,ffh264vdpau,ffwmv3vdpau,ffvc1vdpau, XXX.mpg 為何不使用SMplayer、Gnome-Mplayer或者Mplayer的圖形模式: SMplayer(版本0.6.6-0ubuntu1)跟Mplayer(版本r29643)不合,開啟VDPAU硬解功能後無法順利播放影像, 造成問題的參數: -wid 50331663 -vf-add screenshot Gnome-Player(版本)可以順利開啟硬解,但是播放時會有畫面偶爾有切斷的狀況 Mplayer GUI,可以開啟硬解,但是會跳出錯誤訊息"[AO_ALSA] unable to open simple control PCM",妨礙播放 解決辦法: 已知mplayer新版可以支援NV VDPAU硬解,但是GUI frontend無法產生正確的參數, 所以自己寫一個shell script達成使用硬解播放的功能,原始碼如下: my-player內文: #!/bin/sh /usr/bin/mplayer -cache 2000 -vo vdpau -ao alsa:device=hw=0.3 -vc ffmpeg

eCos 開發相關資源

安裝 http://ecos.sourceware.org/getstart.html 取得cvs更新 http://ecos.sourceware.org/anoncvs.html eCos 文件 http://ecos.sourceware.org/docs-3.0/user-guide/ecos-user-guide.html RedBoot使用手冊 http://ecos.sourceware.org/docs-3.0/redboot-guide/redboot-guide.html 討論區 http://ecos.sourceware.org/ml/ecos-discuss/ 使用技巧; 這兩天嘗試的結果,發現直接從GUI的configtool創立專案,很容易有編譯錯誤, 像是多重定義這種東西 如果改用ecosconfig直接從命令列創造專案,反而容易許多

用Ubuntu打造多媒體平台(未完成)

認真想想其實自己家裡的桌機 每天在用的功能也只有抓檔案(emule)、看影片(Kmplayer)、上網(Chromeplus)、聽音樂(TTPlayer) 何不用親切又免費的Ubuntu來打造了,於是開始今天的計畫 1 下載Ubuntu 9.10 RC光碟:採用9.10的原因是新的init非常迅速,可以在十秒內開到桌面,雖然還有一週才要轉正式版,不過就直接裝這一版吧! 2 安裝Ubuntu:這個不多說,就給他裝完就好 3 跑一次系統更新 4 中文化:如果安裝的時候語系直接選擇繁體中文,那介面的語言問題就解決了 再來是輸入法的部分,請參考 這一篇 5.0 抓Libstdc+5: Ubuntu預設是Libstdc++6但是w32codec需要舊版的 所以請到 這裡下載 deb自行手動安裝 5 解碼器:跟Windows平台一樣,要開啟多媒體檔案一樣要裝解碼器, Linux版本的叫做w32codec,安裝過程請參考 這一篇 6.0 修正音效問題 如果你沒有遇到音效問題,請跳過這一段 ubuntu8開始加入pulse的支援,加上本來的alsa變成兩套聲音管理套件 這次安裝就遇到打架的問題,聲音會變速播放 解決方法如 這篇文章 6 裝播放器: 我採用的是Mplayer,安裝方式如上文章所示 要不要重新編譯就看個人 7 撥放器設定技巧:Linux預設是UTF-8,直接拿Windows的過來會變成亂碼 要再偏好設定裡面把編碼換成BIG5 8 Wine:這套程式可以模擬Windows的環境,補足Linux不足的部分 安裝方法請參考 這篇 9 鬼打牆之ttf-mscorefonts-installer 或許會或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就是在裝WIne的過程中會順便帶入Windows的字體套件ttf-mscorefonts-installer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ttf-mscorefonts-installer常常會下載失敗,很可能就困在這邊幾個小時<<我就是 後來找到解決的辦法了,雖然有點複雜 @@" 首先是手動到 這裡 ,把the fonts的檔案全部下載 重新編譯DEB檔案, 重新編譯的方法可以 參考這篇 , 不過不需要照他的改法,因為改了還是得碰運氣 >>>另外,如

isolinux, syslinux unetbookin小筆記

標題下的有點糟糕,不是很能表達我的意思,各位不小心進來的客倌就加減看吧! 會研究這個題目是因為最近用了很多prebuild的Linux Live CD 總不能整天一直燒CD,不環保又浪費時間 這時候用USB大拇哥替代就是很好的選擇 但是要怎麼把映像檔弄到大拇哥上面呢? 只要使用 unetbootin 這套程式,指定來源ISO跟目的大拇哥 幾個按鍵就可以弄一支可以開機的USB出來了 不過怎麼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後面再聊 接著深入研究使用CD跟USB載入Linux這個題目 發現主流採用的套件有syslinux跟isolinux 前者用於用一般硬碟開機,後者用於光碟開機 至於unetbootin不在此列,因為它像是syslinux的前端GUI介面 實際上做出來的東西也是把syslinux塞進去 要搞懂 syslinux 跟 isolinux 的原理不難 都是把啟動碼塞到開機磁區,然後設定cfg設定檔就好 不過讓我比較疑惑的是unetbooin這套程式 它有提供自動下載跟載入ISO的功能, 如果是Linux安裝或者Live光碟就沒什麼疑問 直接把光碟中isolinux的設定檔更名成為syslinux的設定檔即可 那~~如果是其他的ISO像是Windows PE或者是他不認識的系統, 不知道它是怎麼做的?還是單純的不支援? TBD

Grub 2 小筆記

Ubuntu 9.10 開始採用了新的開機管理系統GRUB 2,支援高解析度跟多國語言等 意思就是要多學一套軟體,不然不能開機槓龜就完蛋了 跟舊版的grub不一 樣的是menu.lst已經不復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類似sys v init的目錄式設定檔 相關檔案位置如下: /etc/defaut/grub    存放通用參數 /etc/grub.d/.....      存放分散式的開機選項 修改之後再呼叫update-grub(實際上是執行grub-mkconfig)來產生grub2需要的/boot/grub/grub.conf 下次開機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了

Mercurial 版本管理系統簡介 v.s. Google Code 線上備份Server

前言: 今天意外看到Google Code這個由Google 提供的免費線上備份程式碼服務 重新燃起應用SVM(原始碼版本管理)軟體管理專案的念頭 google一下之後(還是逃不出google的制約) 進入google code的首頁申請了我的第一個google code project 也展開一連串的嘗試過程 以下是精簡版 一 申請google code 進入 http://code.google.com/intl/zh-TW/ 首頁 選取左中的" 專案托管 " 在這邊理應開始創建專案,不過似乎沒有馬上創建的按鈕,輾轉從Contribute找到" Create Project "的連結 點進去填妥基本資料之後,專案也創建完畢 二 取得網址跟密碼 Goole Code提供的無非是備份的空間,這是廢話,所以其他眼花撩亂的額外功能可以不予理會 直接點取上方的Source Tab, 就會顯示本專案的下載網址 以我的測試網站為例,就是  http://code.google.com/hosting/createProject 這邊還有另外一件工作,就是取得上傳用的使用者名稱跟密碼 使用者名稱就是google的登入帳號,密碼請按下" googlecode.com password . "就可以看到 以上完成Server端的準備工作 三 使用Mercurial SVM軟體 三點一 下載客戶端軟體 請到 Mercurial的官網 下載 三點二 SVM 概念 這一節其實是最重要的,不過既然是紀錄文就讓它跟安裝平起平坐吧! 以下都以Mercurial介紹,SVN那套中央集權的SVM請自行嘗試 三點二點一 從新開始一個新專案 簡單的流程如下:  => mkdir建目錄:這不用多講了吧 => hg init 初使化 : 產生控制用的.hg目錄 => ***加入並編輯第一版的程式碼*** => hg status 觀察修改狀況: 這裡會看到一堆問號跟檔名,他們就是即將被送進資料庫的檔案 => hg add: 確認這次新增的檔案 => hg commit:真正執行上傳的動作,不過注意在此例中資料庫初始化是在本地做的,意思就是東

Ubuntu 9.10 vs Ralink 3090 Wireless Driver

在Ubuntu 9.10版本中使用的kernel 是 2.6.31 這一Kernel版本對於網路的driver有一項重大更動 就是對於傳統的net_device結構中的open/stop/ioctl/xmit/等op的向後相容性取消了 以Ralink 3090 Wireless Network Driver為例,須手動修改rt_linux.c才能順利編譯 詳情請看 這個PATCH

Ubuntu Live CD install inside boot options

版本: Ubuntu 9.04 Desktop CD Safe Graphic Mode:  xforcevesa OEM Install: oem-config/enable=true

Linux Keyboard Resource

基礎知識 http://tldp.org/HOWTO/Keyboard-and-Console-HOWTO.html 測試程式: xev (x-Window),  showkey ( Text Console) KBD source (相關工具程式原始碼) http://www.openmamba.org/distribution/distromatic.html?tag=devel&pkg=kbd.source Linux Keycode Keymap速查 http://www.comptechdoc.org/os/linux/howlinuxworks/linux_hlkeycodes.html

CentOS Virtualbox 動態螢幕解析度

參考來源 簡單翻譯: CentOS 5 在Virtualbox 3安裝完畢之後,只有640x480 or 800x600可以選擇 CentOS 5 用的 XOrg Server V1.1 又不支援Virtualbox的動態拉伸功能 結果就是只有低解析度可用 解決方法: 自己修改 /etc/X11/xorg.conf 加入下列敘述 Modes "1280x800" 長寬畫素可以改成任意值 logout再login即可啟用新設定 以上

Virtualbox 3 vs CentOS 5 High CPU Loading bugfix

在Virtualbox 3 中(Windows Host)安裝CentOS 5後發現一個問題 就算CentOS持續保持IDLE,但是Windows端的Cpu loading依舊很高 T2400 2GHz dual-core的CPU可以吃到百分之五十 痛苦的爬文測試過程跳過 .... 發現這篇文章: 50-100% Cpu time with centos guest 原來是CentOS預設的HZ常數高達1000,對於系統造成很大的負擔 解法很簡單,只要加入"divider=10"到 kernel boot command line就好 改過之後,Loading剩下十分之ㄧ,反應就正常多了. 給大家參考

SafeUSB「指定的服務並未以已安裝的服務存在」魔咒

給同樣有這個困擾的人參考

Antivirus Pro 2010 木馬解法

朋友的電腦中了這隻惡意軟體 會偽裝成防毒軟體,但是怎麼樣都無法移除 一開始google一下,幾乎都是Spyware Doctor的廣告, 那就勉為其難的抓下來裝一下,不過依舊沒用,還是解不掉 又深度的google一下,發現另外一套 Malwarebytes 的聽說可以解 就抓下來用,後來是真的解掉了,很實用的軟體又有免費解毒功能 只是在中文XP上會遇到亂碼問題,解決方法如下 此軟體為多國語言,所以安裝時可以選擇繁體中文來安裝,但若安裝完後呈現亂碼的話,那請到「控制台」→「地區及語言選項」→「進階」頁面→將「中文(台灣)」改成「中文(PRC)」,重開機即可讓此軟體變成簡體中文,之後再到該軟體的「設定」頁面選擇你要的語言即可,等掃描過後可以把控制台的語言選項設回來。

Aspire One 硬碟速度緩慢解法

這也是幫朋友解問題時發現的,他的Aspire One很奇怪,開檔案、影片、音樂都會停個一兩秒,用USB硬碟COPY資料時間也是別人的數倍,感覺很奇怪,但是一直不知道為什麼。 前天洗澡時突然心生一計,難道是DMA模式的關係嗎?拿了電腦檢視硬體內容,果然是這個問題,新電腦竟然跑在PIO模式,難怪速度這麼慢,以此為關鍵字去找,發現他的電腦不是個案,人家也有一樣的問題,解決方法強制WINDOWS把硬碟的DMA的模式打開就OKAY。方法如下: Acer Aspire One - Running Slow No More Getting back to DMA mode in Windows XP

英文VISTA HOME改中文 完全記錄

參考文章: http://www.chineseunb.com/bbs/showthread.php?t=58943 Windows Vista支援多語言介面,像是在國外買的NB可以改成繁體或者簡體中文介面,但是限Ulimate版以上才支援,以下提供Home版本的修改方法 1. 下載並Vistalizator http://www.froggie.sk/download.html 2. 下載語言包(LP),注意Vista有分RTM跟SP1版本,抓的時候要抓對 3. 有需要的話下載必要的更新檔案,如Update Agent、Search 4.0等,連結可以在Vistalizator的官網或者程式的Help找到 4. 按照網頁說明,新增語言包->更新語言包->設定為新介面語言->重開機->Okay

解決網頁開頭出現”嚜”亂碼的方法

PHP server版解決方法: http://blog.udn.com/junesnow17/1083113 本地端編輯程式解決方法: http://www.cnsaturn.com/logs/2009/04/15/easiest_way_to_clear_bom_from_utf8_file

光碟機無法驅動嗎?請看這裡

狀況是這樣的,我朋友的電腦用的好好的, 要灌入新軟體的時候才發現內建的光碟機不見了, 從裝置管理員進去看,訊息是檔案已毀損 試圖從別台電腦複製驅動程式覆蓋本來的檔案也沒用, 土法煉鋼無效,決定尋求google大神的協助, 四處搜尋爬文之下才知道,原來是iTunes在搞鬼, 它在光碟機的registry加了兩個filter, 但是移除軟體時並不會順便還原, 導致系統找不到那兩個filter,光碟機就無法驅動, 解決方法就是到該registry把filters拿掉 方法如下(翻譯自下面的連結): 1.打開"登錄編輯程式",方法是點[開始]->[執行],輸入regedit 2.備份Registry:選取[檔案]->[匯出],然後給他一個檔名。萬一修改失敗可以用這個檔案還原,方法是直接點他兩下就好 3.然後點選+號依序展開下列項目: * HKEY_LOCAL_MACHINE * SYSTEM * CurrentControlSet * Control * Class 4.選取"4D36E965-E325-11CE-BFC1-08002BE10318",類似名字的項目可能有好幾個,確定選到正確那一個 . Make sure you have selected this exact key name. Select the LowerFilters value on the right pane and press the Delete key. Confirm the deletion by clicking Yes. Try to look for UpperFilters as well on the right pane. Delete the string UpperFilters as well. 5.切換到右邊的面版,尋找名為"UpperFilters "、"UpperFilter "、"LowerFilter "的機碼,把他們通通刪除掉。然後關閉"登錄編輯程式",重新開機,光碟機應該就會恢復正常了 參考網頁: http://www.techsupportforum.com/hardware-support/removable-med